在今年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期間,上海市抗癌協(xié)會、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(yī)院發(fā)布《居民常見惡性腫瘤篩查和預防推薦(2025版)》,盤點總結了20多種惡性腫瘤的高危人群,以及正確篩查的“金標準”。這將幫助人們識別潛在癌癥風險,實現(xiàn)早篩查、早預防、早診治。
要做到科學體檢、注意健康用眼、重視情緒調節(jié)……健康意識是指主動關注自身健康狀態(tài),獲取健康知識,具備健康理念并采取保障健康措施的能力。健康意識能促使人們采取行動維護健康,減少患病風險,從而掌握健康的主動權。如果全社會形成健康意識,就能向人人重視健康、人人享受健康更進一步。
近年來,我國居民健康意識提升明顯。健康素養(yǎng)水平是衡量健康意識的重要標準。國家衛(wèi)生健康委發(fā)布的《2024年中國居民健康素養(yǎng)監(jiān)測情況》顯示,居民健康素養(yǎng)水平從2019年的19.17%提升至2024年的31.87%。但同時,居民健康意識還存在較大提升空間,城鄉(xiāng)和地區(qū)間居民健康意識還存在差距,比如對疾病的認識不足,對自身健康重視不夠等,導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依舊存在。
健康意識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,需要政府、社區(qū)、家庭、個人等共同行動起來。
加強優(yōu)質健康知識普及。當前,網絡平臺的健康知識可謂五花八門,一些“門外漢”也出來講健康知識,導致質量良莠不齊,有的甚至相互矛盾,讓人無所適從。一方面要增加優(yōu)質健康知識供給。各地應挑選醫(yī)療健康領域權威專家,組建自己的健康科普專家?guī)欤瑫r建立激勵機制,鼓勵專家持續(xù)定期宣傳健康知識。目前,國家層面和一些省份建立了健康科普專家?guī)欤a出了大量的優(yōu)質健康科普產品。另一方面,要加大對直播、短視頻等網絡平臺的偽健康科普整治力度。對制造健康謠言、發(fā)布虛假健康信息的賬號和平臺及時進行處罰。網絡平臺也應該履行信息內容管理責任,健全健康科普知識生產、審核、發(fā)布等管理制度,確保發(fā)布的健康知識真實可靠。
培養(yǎng)健康生活方式。意識來源于實踐,個人健康意識也在日常生活方式中得到培養(yǎng)和鞏固。醫(yī)學研究表明,在影響健康的各類因素中,生活方式和行為因素占到60%。因此,改變不健康行為,踐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對健康具有重要意義。培養(yǎng)健康生活方式,個人要努力做到合理膳食、適量運動、戒煙限酒、心理平衡,同時也要養(yǎng)成文明衛(wèi)生的生活習慣,避免傳染病的發(fā)生;公共層面應增加運動鍛煉設施,加強健康生活方式引導,努力為居民營造健康生活氛圍。
做好個人健康管理。健康管理包括健康監(jiān)測、健康干預、健康預防等,積極參與健康管理可以促進個人對健康的全面認識。定期做好科學體檢是健康監(jiān)測的關鍵。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要進行不同的體檢項目,年長階段應該著重惡性腫瘤等重大疾病篩查。研究顯示,超重肥胖是許多慢性病的誘因。積極參與體重管理,經常參加運動鍛煉,注意控制飲食,有利于保持良好體型,預防慢性病。去年,國家衛(wèi)生健康委啟動了為期3年的“體重管理年”活動,各地、各部門、各單位也積極行動,舉行了一系列體重管理活動,取得了積極成效。
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。讓我們一起行動!主動學習健康知識與技能,樹立科學健康理念,努力提升健康意識,踐行文明健康生活方式,把健康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。
?。▉碓矗喝嗣袢請?)
]]>預防是最經濟最有效的健康策略,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是個人預防生病的最佳策略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我國不斷加強健康教育,推動個人和群體樹立健康觀念、掌握健康知識、養(yǎng)成健康行為。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啟動以來,已覆蓋超過全國96%的縣區(qū),建成12類健康支持性環(huán)境8萬余個,招募和培訓健康生活方式指導員80萬余人次,“邁開腿,管住嘴”的健康理念深入人心。數據顯示,我國居民健康素養(yǎng)水平從2012年的8.8%提高到2021年的25.4%,提前完成健康中國行動2022年的階段性目標。
保持健康生活方式,從微觀看,少得病,生活質量更高;從宏觀看,國民更健康,社會更和諧。如今,經濟社會持續(xù)發(fā)展,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,但仍有一部分人的健康意識和健康素養(yǎng)還有待提高,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依舊存在。比如,一些家庭飲食依舊存在多鹽、多糖、高脂現(xiàn)象,兒童青少年經常飲用含糖飲料問題凸顯等。加強健康知識普及,推進全民養(yǎng)成健康生活方式,依然任重道遠。
加強健康宣教,通過宣傳、教育的方式,才能更好引導人們樹立健康意識、改變不健康生活方式,減少或消除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。健康宣教是一項系統(tǒng)工程,需要多方面形成合力。除了醫(yī)療衛(wèi)生機構,學校、媒體、社區(qū)、政府機關、企事業(yè)單位等都可以參與進來,在全社會營造健康生活的氛圍。此外,健康宣教也是一個長期工程,需要久久為功。與時俱進創(chuàng)新方式方法,增強趣味性,才能讓更多人擁有健康生活。
不斷深化醫(yī)改,能為倡導健康生活方式提供助力。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要求醫(yī)療衛(wèi)生體系更加注重“治未病”,引導群眾形成健康生活方式,少得病、不得病。衛(wèi)生健康部門可以從醫(yī)院評價、績效考核等方面,加大對醫(yī)療機構和醫(yī)務人員參與健康宣教引導力度。
進一步完善健身設施也十分必要。運動健身是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內容,適量運動可以增強肌肉力量,增強心肺功能,提高免疫力,減少疾病發(fā)生。當前,越來越多人參與到運動健身中來。不妨加強城市運動場館建設,增加設施供給;同時,加大社區(qū)(村鎮(zhèn))、口袋公園“健身角”建設和改造,配齊健身器材,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得到鍛煉。
《“健康中國2030”規(guī)劃綱要》提出:“推進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,強化家庭和高危個體健康生活方式指導及干預,開展健康體重、健康口腔、健康骨骼等專項行動,到2030年基本實現(xiàn)以縣(市、區(qū))為單位全覆蓋?!泵總€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,推進全民養(yǎng)成健康生活方式需要大家共同參與。摒棄不健康生活方式,做到合理膳食、科學運動、戒煙限酒、心理平衡,人人皆可為建設健康中國添磚加瓦。
]]>家人共患病風險高一半
52歲的劉先生帶著父親和兒子一起走進某醫(yī)院肛腸科。這些年,祖孫三代都被痔瘡折磨得夠嗆。醫(yī)生詳細了解情況后,建議劉先生三代人一塊來看病。原來,劉先生一家是書香門第,家人都有愛讀書的好習慣,家里到處都是書。而這祖孫三人有個共同生活習慣——上廁所時看書,有時一看就是半小時。醫(yī)生稱,如廁時看書、玩手機等,是痔瘡的重要誘因之一。
中國醫(yī)科大學航空總醫(yī)院內分泌科主任王志興指出,家庭成員的生活習慣對全家人的健康影響深遠。越來越多的夫妻,乃至一家三口、祖孫多代罹患同一種或多種疾病。“我曾診治過一個心?;颊撸瑑赡昵跋仁钦煞蛲话l(fā)心梗,妻子負責照料,后來她自己也患上了同樣的疾病。經了解,兩人都愛吃肉,口味咸重。這種不良生活習慣是會相互‘傳染’的,進而患上‘夫妻病’,而這與遺傳基因、病毒細菌沒有關系?!?/p>
王志興介紹,臨床上,有些夫妻先后患上中風、冠心病、糖尿病、癌癥,有的父子同時查出高血壓、高血脂,都很常見。城市居民慢性疾病發(fā)生率高,呈家庭聚集傾向,這類情況在醫(yī)學中被稱為“家族聚集性”疾病,簡稱為家庭病?!?012中國城市居民健康白皮書》調查了68萬份樣本后發(fā)現(xiàn),以家庭為單位的生活方式病逐漸成為新的健康殺手,其危害已超過家族遺傳病。其中以高血壓、高血脂、糖尿病、脂肪肝、肥胖、胃炎、大腸癌、肺癌為多。
不僅如此,家庭病正在全球蔓延。英國一項最新研究搜集了超過50萬個家庭的醫(yī)療史,針對12種常見疾病,包括高血壓、心臟病、某些癌癥、精神疾病等進行分析。結果發(fā)現(xiàn),家庭成員的生活習慣可能增加其他成員罹患某些疾病的風險,這一風險高達47%,其原因正是家人時刻處于同一生活空間,有著相似的飲食習慣。
不良生活方式是病毒
相比社會環(huán)境,通常我們會自然地認為家庭之內的食物和環(huán)境要更加安全和干凈。殊不知,家庭也藏著諸多易被忽略的健康隱患。中國健康管理協(xié)會理事、北京電力醫(yī)院主任醫(yī)師姜梅指出,家庭病產生于家庭,全家人的生活方式、心理狀態(tài)、健康觀念、地理環(huán)境等多方面都可能是家庭病蔓延的因素。
不良生活方式像細菌、病毒。姜梅說,一方面,壞的生活習慣在家庭中傳播速度更快,而且潛移默化,容易形成一種“家庭行為”。比如,父母愛吃甜食、零食,孩子就可能“繼承”下來;不愛運動、熬夜等也是常見的“行為傳染病”。另一方面,有些不良生活方式雖不會“傳染”,但會間接影響他人。比如父親吸煙,即便妻子、孩子不吸,也會被“二手煙”傷害,罹患肺部疾病的風險也要比不吸煙家庭高很多。
家人的壞情緒會傳染。彌漫在一個家庭中的情緒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人的健康。有的家長性子急,孩子也難免會受其影響。而急躁的人血壓容易高,孩子、配偶等也就可能患上高血壓。還有的人性格陰郁,屬于“癌癥性格”,不少孩子的品行障礙、焦慮抑郁情緒,都與父母要求太嚴、苛求成績等有關。
健康觀念影響幾代人。有的長輩健康意識差,對體檢和疫苗等健康預防措施嗤之以鼻,總覺得自己“一點毛病都沒有”,還有的人熱衷把健康“托付”給保健品,有的人每天都對周遭環(huán)境提心吊膽,懷疑自己是不是得了病……不正確的健康觀念有很多。一家人長期共同生活,這些觀念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每個人,導致家庭健康觀趨同。
地域習俗成幕后推手。姜梅說,家庭的健康習慣會受到地域影響,我國幅員遼闊,地方風俗習慣差異巨大,這也是我國疾病譜復雜的原因。東北人愛吃高油高脂的菜肴,湖南人喜歡嚼檳榔,潮汕人喜歡喝滾燙的功夫茶,等等。融入一個家庭,就要“入鄉(xiāng)隨俗”,人們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地域習慣的影響,這就導致高血壓、口腔癌、食道癌等疾病呈現(xiàn)地區(qū)性高發(fā)。
相比之下,與基因、家族史相關的遺傳病,影響的范圍僅限于垂直的家族,而且大都可以通過婚檢篩查排查。但家庭病會橫向傳播,無差別“襲擊”家庭成員,因此危害更大。? 姜梅說,家庭病的疾病負擔和成本更高。所謂“本性難移”,要讓一個愛吃咸的人改口味,讓一個暴躁的人變溫和,讓一個煙民戒煙,都需要花費很大的力氣。
全家一起提升健康意識
防控家庭病,主要靠的是提高人們的健康意識,不給壞的生活習慣創(chuàng)造可乘之機。
兩位專家呼吁,政府要加強健康宣教的力度和普及性,要深入到社區(qū)、農村,要接地氣,不能僅限于在小區(qū)里掛幾塊常年不換的展板。健康管理機構、醫(yī)院健康管理科要協(xié)助社區(qū),把靠譜的健康知識和理念傳遞到基層。另外,不妨發(fā)揮孩子的家庭健康杠桿作用,從學校開始加強健康教育,孩子回家后會用學到的知識影響大人行為,非常有效。
姜梅認為,從家庭每個成員著手,改善不良習慣,才是維護健康的根本。
第一,長輩要以身作則。規(guī)律生活,健康飲食,多走多動,提高健康素養(yǎng),盡量減少在外就餐次數,多到戶外去運動等。比如要求孩子早睡早起,自己就別找各種理由熬夜。
第二,母親是家庭健康守門員。“病從口入”,家庭飲食決定了家人的健康走向。家中掌勺的人要有一定的飲食健康知識,合理搭配營養(yǎng),每餐蔬菜、肉、主食各占1/3,少油少鹽,餐后準備一點水果。
第三,別把家人當成出氣筒。在外受的氣在家門口解決,不要帶回家里。進家門前,告訴自己這扇門就是一道心理健康門檻,把所有不快、郁悶留在門外。遇事和家人一起商量,避免壞情緒互相傳染。
第四,辦一張家庭體檢卡。從老人到孩子,定期篩查健康,全家人養(yǎng)成定期體檢的好習慣。
中國醫(yī)科大學航空總醫(yī)院內分泌科主任 王志興
中國健康管理協(xié)會理事、北京電力醫(yī)院主任醫(yī)師 姜 梅
]]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