末伏期間,“濕熱”與“燥熱”交織,氣溫波動大,對人體血液循環(huán)系統(tǒng)構(gòu)成挑戰(zhàn),心血管疾病與中暑風險并存。此時,可通過按摩穴位來保健:
末伏仍屬“長夏”,濕氣重,易困脾陽,導致食欲不振、腹脹乏力等癥狀。預防腸胃疾病,推薦飲用山藥薏米粥:
立秋后,燥邪漸起,易傷肺陰,引發(fā)風燥感冒、呼吸道疾病及過敏癥。潤燥防病,兩粥相伴:
夏末秋初,適當感受寒冷刺激,有助于增強機體抵抗力。但氣溫驟降時,應及時添衣,避免感冒。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及身體調(diào)節(jié)功能差的老人,不宜“秋凍”。
立秋后,辛味食物易助長肺氣,導致上火、便秘等秋燥癥狀。應適當多吃酸味食物,收斂肺氣,同時補充水分、維生素和無機鹽。末伏宜清補,健脾利濕,益氣和胃,如芡實、山藥、小米等,都是不錯的選擇。
末伏晝夜溫差大,切忌猛吹空調(diào),過量吃冷飲,以免損傷脾胃陽氣。適量戶外運動,以微汗為宜,可振奮陽氣,促脾氣運化。胃脹、胃痛者,更應少吃寒涼水果或涼菜。
“荷蓮一身寶,秋藕最補人”。秋藕富含碳水化合物、蛋白質(zhì)、維生素和礦物質(zhì),以及膳食纖維,可養(yǎng)陰清熱、潤燥止渴、清心安神,緩解便秘。搭配銀耳滋補肺陰,搭配黑木耳滋補腎陰,效果更佳。
秋季干燥,梨被譽為“天然礦泉水”,含水量高達85%,富含維生素和微量元素。生吃梨可緩解咽喉干癢痛、便秘等癥狀;煮熟后如冰糖蒸梨,可滋陰潤肺、止咳祛痰,對痛風、風濕病及關節(jié)炎也有防治功效。但脾胃虛寒者不宜多食。
鴨子性涼,具有滋陰養(yǎng)胃、利水消腫的功效,可防秋燥。體質(zhì)較弱、易患呼吸道疾病者,熬鴨湯時可加入山藥、蓮子、黃芪或西洋參;女性秋季易皮膚干燥,可加入百合、玉竹,養(yǎng)顏護膚。
末伏是季節(jié)轉(zhuǎn)換的過渡期,也是養(yǎng)生的黃金期。通過精準應對三大關卡,謹記“三不要”,踐行“三推薦”,我們不僅能平安度過末伏,還能為秋冬健康打下堅實基礎。讓我們把握這最后的10天,為健康“蓄能”,迎接更加美好的未來!
]]>